
编者按:淮安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水是城市的灵魂,民生是发展的底色。当黑臭水体褪去浊色,当清澈碧波重现眼前,一份关乎生态、连着民心的 “治水答卷”,正在淮安大地徐徐铺展。
本文原载于无线淮安《品质市政擦亮淮安民生底色之污水处理篇 —— 污水 “变清” 记:民生温度映见生态答卷》,以深度视角聚焦我市住建系统在污水处理领域的系统性变革与突破性成效。报道中,既有市民从 “避之不及” 到 “亲水而居” 的真切体验,也有管网延伸、厂站提标、源头管控的硬核数据,生动勾勒出淮安以 “源、网、厂” 协同治理为抓手,推动城市与乡镇水环境全域焕新的坚实足迹 —— 从工业废水的精准拦截,到生活污水的应收尽收,再到尾水的达标回用,每一步探索都紧扣“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初心,让“污水变清”不仅成为环境改善的直观注脚,更成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鲜活载体。
展望未来,淮安治水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深化“品质市政” 建设的道路上,市住建局将以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为契机,持续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动态排查整治水体黑臭问题,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生态名片,每一片水域都承载民生期盼。
今日特转发此文,
邀您一同走进淮安的“治水故事”,
在碧水清流的脉动中,
感受生态治理的力度,
触摸民生福祉的温度,
共同见证这座城市绘就人水和谐的生态新画卷!
“以前小区雨污混流,下雨天积水蹚水走,夏天异味飘满楼;如今管道铺好了,路面平了,傍晚在河边散步都能闻到草木香!”盱眙县龙居苑小区居民李女士指着刚完工的排水设施,言语间满是欣慰。这一民生之变,正是淮安市以“源、网、厂”系统治理破解污水难题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市住建局锚定民生需求,深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用实打实的治理成效,让清流畅通城乡脉络,让宜居底色愈发鲜明。

国联第一污水处理厂
城市提标:“源网厂”协同筑牢治污根基
里运河南侧,市国联第一污水处理厂的厂房格外醒目。走进厂区,浑浊污水经格栅过滤、沉砂分离、生化反应等多道工序“洗礼”,逐渐变得清澈透明,最终通过出水口汇入河道。“厂区2023年11月开工,今年5月投运,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出水水质远超江苏省地标A类标准。”厂区副总经理郑晋指着中控室实时数据屏介绍,截至10月底,累计处理污水约675万吨,出水平均COD14mg/L、氨氮0.203mg/L,各项指标均优于省定要求。
在厂区西侧,施工人员正在安装光伏板。“预计明年1月建成投用,年发电量可达240万度,能节约40%用电量,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净水’的绿色循环。”郑晋补充道,厂区污泥已实现无害化处置,今年8月起协调运至华能电厂焚烧处理,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治理成效,数据为证。2024年,淮安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66.5%,市级集中收集率提升至85.8%,两项指标均位列苏北第一;从2022年到2024年,城市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COD浓度从198.12mg/L提升至214.5mg/L,乡镇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同比提升39.2%。“进水COD浓度提升,意味着管网收集的生活污水纯度更高,污水处理厂能‘吃饱吃好’,污染物去除更彻底。”市住建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为实现污水“应收尽收”,全市加快补齐设施短板,2025年计划新建改造城市污水管网48.7公里,目前已完成45.35公里,一张覆盖城乡的污水收集网正持续织密。
达标焕新:家门口改造破解民生痛点
盱眙县龙居苑小区的施工现场,挖掘机轰鸣着平整场地,工人们正清理最后一批施工废料,雨污分流改造进入收尾阶段。“改造不仅解决了积水和异味问题,破损路面也同步修复,小区环境焕然一新。”李女士说。
这样的民生改善,正在淮安各地次第发生。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93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总面积227.2平方公里,改造445个居住小区和公共建筑雨污分流,整治561家工业企业排水、5209个“小散乱”排水户。盱眙县经济开发区是重点推进区域之一,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污水治理工作,亲自部署调度关键节点任务,该县住建局牵头抓总、精准施策,有力推动各项治理举措落地见效。“我们划分6个达标区,覆盖面积30.76km²,涉及47个居民小区、21个公共建筑及企事业单位。”县住建局项目负责人汪超超介绍,目前已完成32条市政道路和48个小区的管网清淤检测工作,38个居民小区的管网改造也基本完工,“系统化治理后,小区污水节点井COD浓度普遍提升至300mg/L以上,污水收集效率大幅提高。”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全市同步开展已改造老旧小区、2020年以来新建成小区管网质量“回头看”,组建专业巡查队伍,精准排查管网混接、破损等问题。“发现一处、整改一处,绝不留下治理盲区。”管网巡查养护人员介绍,目前已改造老旧小区、2020年以来新建成小区管网质量“回头看”问题整改全部完成。
乡镇攻坚:“一镇一策”绘就宜居图景
“以前村里污水往田沟里排,夏天水发绿、有异味;现在污水进了处理厂,沟里水变清,还能看见小鱼游!”洪泽区岔河镇村民张大爷的真切感受,道出了淮安乡镇污水处理的显著成效。针对乡镇污水治理短板,市住建局印发专项行动方案,推动“一镇一策”改造提升,让乡村碧水清流重现。
在岔河镇的一处居民集中居住点旁,砖红色污水管道在河塘埂边蜿蜒延伸,施工人员踩着泥泞仔细调整管道坡度。“从年初就开始摸排整改,已铺设新管道三公里,维护老旧管道一千多米。”该镇党委副书记李祥介绍,项目总投资预计800万元,今年已投入五六百万元,“把以前的雨污混流管道改成分流管道,同时提升镇区管网标准,既满足群众需求,也契合生态发展要求。”洪泽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岔河镇的改造只是全区乡镇污水治理的一个缩影,目前其他乡镇也均按‘一镇一策’扎实推进管网改造与设施提升,治理成效同样显著。”

岔河镇“一镇一策”提升改造工程施工现场
岔河镇污水处理厂内,现代化处理设备平稳运行。“厂区2011年建成投用,2021年完成提标改造,出水标准从一级B提升至一级A,还加装了COD、氨氮自动监测设备。”负责人孙辉说,结合镇区人口变化,处理规模调整为350吨/日,实现“减量增效”与达标排放双赢。截至目前,全市6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6.75万吨/日,日平均处理量3.95万吨、平均负荷率68.81%、平均进水COD浓度117.8 mg/L。乡镇污水“十必接”工作稳步推进,学校、卫生院、集中居住区等重点区域管网接入率持续提升。
未来续航:持续发力续写生态答卷
立足当前治理根基,明确下一步攻坚方向。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下一步,该局将坚持“源、网、厂”协同治理路径不动摇,在巩固现有成效基础上,向着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水环境治理目标迈进。一方面,科学谋划“十五五”期间厂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另一方面,将深化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创建污水处理绿色低碳综合示范类标杆工厂。
“此外,我们还将聚焦群众房前屋后的水环境问题,动态排查整治水体黑臭。将始终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把污水处理这件‘关键小事’办实办好,让水清岸绿的宜居环境惠及更多群众,让品质市政成为擦亮淮安民生底色、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力量,在推进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民生答卷。”市住建局相关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