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现任盱眙县住建局市政维修队队长、城建科科长,肩负着盱眙城区市政设施维修和城市更新工程监管的重任。1979年出生的赵亮,在工人家庭长大。1997年,赵亮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军营。在新兵连,刻苦努力的赵亮得到连队嘉奖,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在部队的第三年,赵亮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3年军旅生涯中,他结识了妻子周宝娣,组建了家庭。2010年,赵亮转业,虽御戎装,再续荣光。
军旅烙印下的家国深情
军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2003年,淮河发生洪水,赵亮随部队赴安徽省颍上县,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因表现突出获部队嘉奖。
2008年汶川地震,作为军人的赵亮毅然取消探亲假,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山间改道,坍塌、滑坡非常严重,部分地区被山体掩埋或被湖水覆盖,很多住在山里的群众因山路被毁,已经快断粮了。”赵亮回忆说,他申请加入了由共产党员和骨干组成的运输突击队,在余震不断、道路不通、山石飞滚的危险环境下,和战友一起人拉肩扛徒步前进,把生活物资送到被困群众手中。而他的妻子默默承受着流产的痛苦,依然全力支持他的使命。服役期间,他赴海关执勤、参与抗洪抢险,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靠她一肩挑。那几枚三等功奖章,在赵亮眼里,每一枚都印着妻子起早贪黑的身影——这是军人家庭最实在的军功章。
军人的承诺从不含糊。2008年探亲假的车票攥热了又退掉,只因紧急任务一声令下;2010年4月赵亮退役,在南京做工程监理,周宝娣一句“你安心干”就是最有力的后盾;2017年决定回县住建局,赵亮决然地将行李打包,那动作依然透着军人特有的执行力。他在雨里疏通下水道时,她扛着相机跑新闻;他评上“优秀共产党员”,她的稿件也在省里获奖。就像淮河与洪泽湖,看似各奔前程,实则同心共济。
军魂不改的民生战场
赵亮曾在南京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时,通过自身爱学习、善钻研的一股子韧劲,先后取得了江苏省二级建造师和法学本科证书,以及国家监理工程师、建造师和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建筑公司领导视察工地时,发现赵亮这名“新人”业务能力强,而且勤奋好学,便将其安排到工程管理的岗位,后被公司提拔为副总经理。
2017年5月,赵亮接到盱眙民政部门的电话。“因转业安置政策调整,我可以回家选岗。”赵亮说,当时他的内心十分矛盾,考虑了很久。“最终我决定回到家乡盱眙,到平凡的住建系统工作岗位上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新的岗位上,赵亮默默奉献,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取得骄人的业绩。2019年,他被市住建系统评为先进个人,家庭档案簿上又增添了一本红彤彤的荣誉证书。
脱下军装的赵亮,把部队作风带到了城市建设一线。2022年梅雨季节,盱眙县城东大沟污水倒灌古河小区27号楼,他蹲在臭烘烘的排水口前,脑子里蹦出的还是部队那句“问题不解决不撤兵”。凭着他的专业和军人的韧劲,琢磨出“雨污分流”方案。居民能睡安稳觉了,他包里的止痛膏药却藏不住——那是在冷水里泡久了,老关节炎犯了的实证。
2022年9月暴雨夜,央视镜头记录下盱眙半小时排完积水的效率,赵亮总说“干活就得像站岗,一秒都不能松懈”,检查路砖平整度时的较真劲儿,和当年在汶川余震中查危房如出一辙。在今年的迎春大道改造工程中,赵亮从工程启动到每一个工程细节都紧盯不放,严把工程安全和质量标准底线,经受酷暑高温“大烤”是常态,加班加点推进工程进度更是赵亮的日常状态!从军营到地方,虽然脱下了戎装,但赵亮那股子践行军人初心和使命的精气神却半点没减。
家风里的军人传承
走进赵亮的家,最吸引人眼球的便是客厅墙上,省、市“五好家庭”奖状旁贴着孩子们画的《家庭节能公约》。从瓦房到商品房,赵亮在部队养成的“勤俭节约”的朴素作风没丢;邻里有事搭把手,还是当兵时学到的“向上向善、互助友爱”的善举没忘。
展示柜里,赵亮的军功章、2000ml的献血证、周宝娣的获奖证书摆得像列队的士兵。他常给孩子讲这些“传家宝”的故事,军功章是集体荣誉,献血证是公民责任,妈妈的奖状是职业担当。就像盱眙山里的泉水,点点滴滴,把军人的规矩、做人的本分,慢慢浸润给下一代。
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赵亮用行动证明,军人的底色,不在制服上,而在工作岗位责任的担当里。家国情怀,不在口号中,而在平常柴米油盐和初心使命的坚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