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红色沃土育新机,千年古镇焕新彩
发布时间:2025-09-09 14:48   字体:【 】   来源:淮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关闭窗口】

在苏北平原的悠悠岁月里,车桥镇如一颗温润的明珠,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厚重积淀。这里,车桥战役的红色热血曾浸染热土,淮剧的婉转唱腔与剪纸的灵秀纹样代代相传。作为全国重点镇和综合实力千强镇,车桥镇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时代大潮中,以一场深刻的“有机更新”实践,将历史馈赠、红色基因与现代生活智慧交融,谱写了一首千年古镇焕发时代活力的交响曲。

caf7beb0-9bce-4071-93e5-fa16a945f425.png

微信图片_20250909143755.png

重塑形韵——古镇风貌的传承与新生

古镇之美,首在风骨。车桥镇深谙此理,将风貌保护视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根基。

富福路南北大道提升工程成为点睛之笔。原本功能单一的道路,经科学规划,铺设平整的沥青道路,辅以周边建筑的精细点缀,传统元素与现代工艺巧妙结合。改造中同步优化了停车布局,新增大剧院车位100余个,有效缓解了“停车难”痛点。沿街各式各样的商铺林立,从天刚破晓到夜幕降临,人流如织,道尽千年商贸古镇的繁华古今,点缀其间的特色标识,如无声的诗行,诉说着悠久古韵与现代文明交织的车桥故事。

527ee9dd-2501-4bd1-9507-53541ccb4dec.png

富福路

打造记忆坐标,守护乡愁载体。车桥水塔、大剧院等承载数代人集体记忆的老建筑并未在改造中消失,反而被悉心保留并加固活化。它们如同凝固的时光切片,在崭新的城镇肌理中矗立,无声传递着历史的温度与认同的根基。守“旧”的同时亦在创“新”。人民公园广场,这片新生的绿色核心,彻底改变了镇区大型公共休闲空间匮乏的旧貌。设施完善的运动区、开阔的集会场地、雅致的休憩长廊,成为居民早晚锻炼、漫步、社交、举办文化活动的首选地,人流量显著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力心脏”。

7562d63d-35b4-4830-93fb-79b7235888cd.png

大剧院

9f3d2bdd-a2bb-43e7-8e30-0d86caeff885.png

人民公园广场

推进环境整治,重塑生态廊道。孕育了数代车桥儿女的涧河,如今两岸石板步道蜿蜒,涧河码头点缀其间,重现“水韵车桥”的灵动之美。车桥馄饨街的便民改造,在尊重原有格局、保留青砖灰瓦的基础上提升功能,维修沿街房屋,亮化街区道路,改造污水管道,串联起一条集美食商贸、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风景街区,在游客的赞美声中打响了“车桥四宝”的美食名片。

392417a4-0948-4252-be7c-d7a2e44961cd.png

馄饨街

活化文脉——红色与非遗文化的当代表达

车桥镇的灵魂,深植于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土壤,建设者们致力于让文化“活”在当下。红色文化传承铸魂。车桥战役的壮烈史诗是车桥最深沉的精神底色。改造中充分挖掘利用这一资源,在公共空间巧妙融入红色元素。改造车桥战役烈士陵园门前道路,提升周边环境,进一步强化烈士陵园的接待服务水平,通过参观车桥战役烈士陵园,展现车桥战役相关珍贵史料,再现影像等视听载体,弘扬车桥战役精神,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完善人民公园广场基础设施建设,这里不仅是居民休憩之地,更是红色教育的开放式课堂,让烽火记忆在和平阳光下熠熠生辉。

b0a91c54-59bd-4234-9fdc-e9fe9ff5cb79.png

车桥战役纪念广场

非遗文化融入生活。淮剧的悠扬与剪纸的精妙,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车桥镇精心打造的“集镇公园里的书房”成为涵养书香、传播地方文化的新地标,车桥剪纸艺术充斥书房角角落落,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传承人现场创作、游客深度体验的活力空间。非遗从“保护”走向“活化”,真正融入城镇公共生活和文旅体验的毛细血管。

6cf80d9f-d81b-4687-a840-aaf04656e97a.png

“集镇公园里的书房”-淮安书房

9476d0ff-727e-4aaa-8217-52d64d7cf803.png

淮安书房

bec3ab77-4024-4d6b-87d8-fb9bb12ec7b6.png

非遗文化—剪纸

“五桥”意象巧妙连接古今。北宋时期,车桥镇就因“五桥十三庵,一零八巷”的独特景观声名远扬,如今俯瞰车桥镇,从西往东依然有孝福、康福、德福、富福、寿福五座桥,这五座桥好似繁体“車”字的五横,涧水就像“車”字中间的一竖,正所谓“木桥南北五横写,涧河东西一竖成”。设计师在方案设计中深入挖掘“五桥”历史意象,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通过艺术化呈现,展示具有车桥特色文化象征的标志标牌,构建车桥特色标识系统,强化古镇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72ddc7d6-4629-43b7-b615-814799774773.png

千年古镇车桥特色标识


产业为基——多产融合铺就富民增收路

车桥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活力源泉在于产业的联动与发展,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极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三产融合”激活发展动能,千年商贸古镇蝶变成经济发展强镇。工业上,依托电子材料、纺织服装产业基础,建成机械电子引领、纺织服装主导的综合性工业园区,2024年全镇工业企业58家,其中列统企业32家,工业开票32.74亿元;农业上,“车桥芡实”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被列入江苏省“苏韵乡情 百优乡产”推介名单,2024年芡实年产量0.25万吨,综合产值超2.38亿元,2025年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服务业上,集镇业态繁荣,新建四季丰农贸市场、升级泾口大光明市场,招引农文旅项目。

ef08a42f-1a71-457e-b4d5-33321856dbf0.png

农业产业

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迸发新的经济活力。焕然一新的古镇风貌与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吸引游客的“强磁场”。对馄饨街进行环境改造,一系列措施既留住了车桥人的乡愁记忆,也吸引游客打卡尝鲜。涧河风光带、公园里的书房等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了餐饮、住宿、特色商品销售等业态繁荣。游客量较改造前增长约40%,为本地居民创业就业开辟了新空间,商贸活力显著提升。以红色旅游、特色美食为招牌,以合作社、农家乐为路径,实现了家门口增收。

bcb1017d-b1ec-4ce7-9e69-2d594f5d8897.png

工作车间

车桥镇的实践,是一条立足自身、融合古今的特色发展之路。它昭示我们,小城镇建设,绝非大拆大建的颠覆,而是基于深厚历史文脉的有机更新;不仅是物质环境的改善,更是对人民向往的深切回应与满足;不仅需要精心规划与投入,更离不开长效治理机制的保障。当千年文脉遇见现代匠心,当红色基因融入生态宜居,当人民向往成为规划原点,车桥镇这座千年古镇,便在新征程上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华。